桓公十二年

【原文】
 
[经]
 
十有二年春正月〔1〕。
 
夏六月壬寅,公会杞侯、莒子〔2〕,盟于曲池〔3〕。
 
秋七月丁亥,公会宋公、燕人〔4〕,盟于穀丘〔5〕。
 
八月壬辰,陈侯跃卒〔6〕。
 
公会宋公于虚〔7〕。
 
冬十有一月,公会宋公于龟〔8〕。
 
丙戌,公会郑伯〔9〕,盟于武父〔10〕。
 
丙戌,卫侯晋卒〔11〕。
 
十有二月,及郑师伐宋。丁未,战于宋。
 
【注释】
 
〔1〕十有二年:公元前700年。
〔2〕杞侯:杞靖侯。
〔3〕曲池:在今山东宁阳县北。
〔4〕宋公:宋庄公。
〔5〕穀丘:宋邑,在今河南商丘东南。
〔6〕陈侯跃:陈厉公。
〔7〕虚:宋地,在今河南延津县东。
〔8〕龟:宋地,在今河南睢县。
〔9〕郑伯:郑厉公。
〔10〕武父:郑地,在今山东东明县西南。
〔11〕卫侯晋:卫宣公。
 
 
【原文】
 
[传]
 
十二年夏,盟于曲池,平杞、莒也〔1〕。
 
公欲平宋、郑。秋,公及宋公盟于句渎之丘〔2〕。宋成未可知也,故又会于虚。冬,又会于龟。宋公辞平,故与郑伯盟于武父,遂帅师而伐宋,战焉,宋无信也。
 
君子曰:“苟信不继,盟无益也。《诗》云:‘君子屡盟,乱是用长〔3〕。’无信也。”
 
【注释】
 
〔1〕平杞、莒:使杞、莒和好。隐公四年,莒伐杞,二国始不和。
〔2〕句渎之丘:即穀丘。
〔3〕所引诗见《小雅·巧言》。是用,即是以。
 
 
【原文】
 
楚伐绞,军其南门。莫敖屈瑕曰:“绞小而轻〔1〕,轻则寡谋,请无捍采樵者以诱之〔2〕。”从之。绞人获三十人。明日,绞人争出,驱楚役徒于山中〔3〕。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〔4〕,大败之,为城下之盟而还。
 
伐绞之役,楚师分涉于彭〔5〕。罗人欲伐之〔6〕,使伯嘉谍之〔7〕,三巡数之〔8〕。
 
【注释】
 
〔1〕小而轻:国小而人轻躁易动。
〔2〕捍:保护。
〔3〕役徒:即采樵者。
〔4〕坐:守,等待。覆:设伏。
〔5〕彭:彭水,今名南河,源出湖北房县,在穀城县流入汉水。
〔6〕罗:国名,熊姓,地在今湖北宜城县。
〔7〕伯嘉:罗大夫。
〔8〕巡:遍。数之:计楚军人数的多寡。
 
【翻译】
 
[经]
 
十二年春正月。
 
夏六月壬寅,桓公与杞靖侯、莒子相会,在曲池结盟。
 
秋七月丁亥,桓公与宋庄公、燕国人相会,在穀丘结盟。
 
八月壬辰,陈厉公跃去世。
 
桓公与宋庄公在虚地相会。
 
冬十一月,桓公与宋庄公在龟地相会。
 
丙戌,桓公与郑厉公相会,在武父结盟。
 
丙戌,卫宣公晋去世。
 
十二月,我军与郑军攻打宋国。丁未,与宋国交战。
 
[传]
 
十二年夏,在曲池结盟,是为了使杞、莒二国和好。
 
桓公想使宋、郑两国和好。秋天,桓公与宋庄公在句渎之丘结盟。宋国是否有诚意和好尚不清楚,所以又相会于虚地。冬天,又在龟地相会。宋庄公拒绝和好,所以桓公与郑厉公在武父结盟,随后就率领军队攻打宋国,与宋国交战,这是因为宋国没有信用。
 
君子说:“如果信用跟不上,结盟便没有什么好处。《诗》说:‘君子多次结盟,骚乱因此也就滋长。’都是说没有信用的结果。”
 
楚国进攻绞国,军队驻扎在南门。莫敖屈瑕说:“绞国小而人轻躁易动,轻躁易动便缺少计谋。请不要派兵保护我军出外砍柴的人,用以引诱他们。”楚武王听从了他的话。绞国人俘获了三十个楚国砍柴的人。第二天,绞国人争着出城,在山中追赶楚国砍柴人。楚军坐守在绞国北门,在山下设埋伏,大败绞军,与绞国订了城下之盟而回师。
 
进攻绞国的战役,楚军分兵渡过彭水。罗国人企图攻打楚军,派伯嘉侦察楚军,三次全面地清数了楚军的人数。
元芳,你怎么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