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[经]
十年春〔1〕,王二月,公会齐侯、郑伯于中丘〔2〕。
夏,翚帅师会齐人、郑人伐宋〔3〕。
六月壬戌,公败宋师于菅〔4〕。辛未,取郜〔5〕。辛巳,取防〔6〕。
秋,宋人、卫人入郑。宋人、蔡人、卫人伐戴〔7〕。郑伯伐取之。
冬十月壬午,齐人、郑人入郕。
【注释】
〔1〕十年:公元前713年。
〔2〕齐侯:齐僖公。郑伯:郑庄公。中丘:鲁地,即隐公七年所筑。
〔3〕翚:公子翚(羽父)。因他不待隐公命便去会师,所以直呼其名。
〔4〕菅:宋地,在今山东金乡、城武两县间。
〔5〕郜:宋邑,在今山东城武县东南。因别于郜国,故又称南郜。
〔6〕防:在今山东金乡县西。以别于鲁防邑,故又称西防。按:鲁与卫、郑一起出兵,鲁国先行,败宋兵。郑兵后到,乘胜攻下郜、防,归于鲁,所以《春秋》称“取”。
〔7〕戴:国名,子姓。在今河南考城县东南。
【原文】
[传]
十年春,王正月〔1〕,公会齐侯、郑伯于中丘。癸丑,盟于邓〔2〕,为师期。
【注释】
〔1〕正月:《春秋》载为二月,下“癸丑”为正月二十六日,故《春秋》所载误。
〔2〕邓:鲁地。在今山东兗州附近。
【原文】
夏五月,羽父先会齐侯、郑伯伐宋。
六月戊申,公会齐侯、郑伯于老桃〔1〕。壬戌,公败宋师于菅。庚午,郑师入郜;辛未,归于我。庚辰,郑师入防;辛巳,归于我。君子谓:“郑庄公于是乎可谓正矣。以王命讨不庭〔2〕,不贪其土以劳王爵〔3〕,正之体也。”
蔡人、卫人、郕人不会王命〔4〕。
【注释】
〔1〕老桃:宋地,在今山东济宁市北。
〔2〕不庭:不朝见天子,不循理。
〔3〕劳:犒劳。王爵:天子所任命的爵位。鲁国爵尊,郑国爵卑,所以说“以劳王爵”,即犒劳爵位尊于自己的国家。
〔4〕不会王命:没听从天子命令伐宋。
【原文】
秋七月庚寅,郑师入郊〔1〕。犹在郊,宋人、卫人入郑。蔡人从之,伐戴。八月壬戌,郑伯围戴。癸亥,克之,取三师焉〔2〕。宋、卫既入郑,而以伐戴召蔡人,蔡人怒,故不和而败。
九月戊寅,郑伯入宋。
冬,齐人、郑人入郕,讨违王命也。
【注释】
〔1〕入郊:回师进入自己的郊外。
〔2〕三师:宋、卫、蔡三国的军队。
【翻译】
[经]
十年春,周历二月,隐公与齐僖公、郑庄公在中丘相会。
夏,翚率领军队会合齐国人、郑国人攻打宋国。
六月壬戌,隐公在菅地打败宋国军队。辛未,取得郜地。辛巳,取得防地。
秋,宋国人、卫国人攻入郑国。宋国人、蔡国人、卫国人攻打戴国。郑庄公攻下戴国,取得了戴地。
冬十月壬午,齐国人、郑国人攻入郕国。
[传]
十年春,周历正月,隐公与齐僖公、郑庄公在中丘相会。癸丑,在邓地结盟,商定出兵的日期。
夏五月,羽父先期会合齐僖公、郑庄公攻打宋国。
六月戊申,隐公在老桃会合齐僖公、郑庄公。壬戌,隐公在菅地打败宋国军队。庚午,郑国军队攻入郜地;辛未,把郜归属我国。庚辰,郑国军队攻入防地;辛巳,把防归属我国。君子说:“郑庄公在这件事上可称得上合乎正道了。用天子的命令讨伐对周朝不恭敬的国家,自己不贪求土地而用以犒劳爵位高于自己的国家,这是得到治理政务的本体了。”
蔡国人、卫国人、郕国人没听从天子命令讨伐宋国。
秋七月庚寅,郑国的军队回来,进入郊外。郑军还在郊外时,宋国人、卫国人攻入郑国。蔡国人跟在后面,进攻戴国。八月壬戌,郑庄公包围戴地。癸亥,攻下戴,俘获了三国的军队。宋、卫军队已经攻入郑国,而叫蔡国人去攻打戴国,蔡国人发怒,所以因三国不和而导致失败。
九月戊寅,郑庄公攻入宋国。
冬,齐国人、郑国人攻入郕国,这是讨伐郕国违抗周天子的命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