僖公十四年

【原文】
 
[经]
 
十有四年春〔1〕,诸侯城缘陵〔2〕。
 
夏六月,季姬及鄫子遇于防〔3〕,使鄫子来朝。
 
秋八月辛卯,沙鹿崩〔4〕。
 
狄侵郑。
 
冬,蔡侯肸卒〔5〕。
 
【注释】
 
〔1〕十有四年:公元前646年。
〔2〕缘陵:杞邑,在今山东昌乐县东南。诸侯为杞筑城防淮夷。
〔3〕季姬:僖公女。鄫:国名,姒姓,地在今山东枣庄市东。
〔4〕沙鹿:山名,在今河北大名县东。
〔5〕蔡侯:蔡穆侯。
 
 
【原文】
 
[传]
 
十四年春,诸侯城缘陵而迁杞焉。不书其人,有阙也〔1〕。
 
鄫季姬来宁,公怒,止之,以鄫子之不朝也。夏,遇于防,而使来朝。
 
秋八月辛卯,沙鹿崩。晋卜偃曰:“期年将有大咎,几亡国。”
 
【注释】
 
〔1〕阙:杜注谓“器用不足,城池未固而去,为惠不终也”。毛奇龄谓阙指阙文。
 
 
【原文】
 
冬,秦饥,使乞籴于晋,晋人弗与。庆郑曰〔1〕:“背施无亲〔2〕,幸灾不仁,贪爱不祥,怒邻不义。四德皆失,何以守国?”虢射曰〔3〕:“皮之不存,毛将安傅〔4〕?”庆郑曰:“弃信背邻,患孰恤之?无信患作,失援必毙,是则然矣。”虢射曰:“无损于怨而厚于寇〔5〕,不如勿与。”庆郑曰:“背施幸灾,民所弃也。近犹仇之,况怨敌乎?”弗听。退曰:“君其悔是哉!”
 
【注释】
 
〔1〕庆郑:晋大夫。
〔2〕背施:背弃恩施。
〔3〕虢射:晋大夫。
〔4〕傅:同“附”。此处以皮喻答应割给秦的土地,以毛喻不给秦粮食。意为前者结怨已深,虽与粮已无济于事。
〔5〕无损于怨:言给粮不能减少秦对晋的怨恨。
 
【翻译】
 
[经]
 
十四年春,诸侯修筑缘陵城墙。
 
夏六月,季姬与鄫子在防地会面,让鄫子来我国朝见。
 
秋八月辛卯,沙鹿山崩塌。
 
狄人侵袭郑国。
 
冬,蔡穆侯肸去世。
 
[传]
 
十四年春,诸侯修筑缘陵的城墙,把杞国迁到那里。《春秋》没有记载筑城的人,是记录文字有阙。
 
鄫季姬回国探亲,僖公发怒,不放她回去,因为鄫子不来朝见的缘故。夏,季姬与鄫子在防地会面,让鄫子来朝见。
 
秋八月辛卯,沙鹿山崩塌。晋国卜偃说:“一年内将有大灾难,几乎要亡国。”
 
冬,秦国发生饥荒,派人到晋国请求购买粮食,晋国人不给。庆郑说:“背弃秦国的恩施是不讲亲近之情,庆幸人家的灾害是不仁,贪图爱惜自己的东西是不祥,激怒邻国是不义。这四种道德都丢失了,用什么来保卫国家?”虢射说:“皮已经不存在了,毛能附在哪里?”庆郑说:“丢弃信用,背弃邻国,有了患难谁来周济!没有信用就会发生患难,失去救援就必定会灭亡,这是通常的道理。”虢射说:“给了粮食也不能减少秦对我们的怨恨,反使敌人增强实力,不如不给。”庆郑说:“背弃恩施,庆幸灾害,是人民所抛弃的。亲近的人尚且会因此而结仇,何况是有深怨的敌人呢?”晋惠公不听。庆郑退下来说:“国君将会为此而后悔的!”
元芳,你怎么看?
    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