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[经]
十有八年春〔1〕,王正月,公会齐侯于泺〔2〕。
公与夫人姜氏遂如齐。
夏四月丙子,公薨于齐〔3〕。
丁酉,公之丧至自齐。
秋七月。
冬十有二月己丑,葬我君桓公。
【注释】
〔1〕十有八年:公元前694年。
〔2〕齐侯:齐襄公。泺:在今山东济南市西北。
〔3〕桓公在齐被杀,经言“薨”,是为本国君王讳。
【原文】
[传]
十八年春,公将有行〔1〕,遂与姜氏如齐。申繻曰〔2〕:“女有家〔3〕,男有室〔4〕,无相渎也〔5〕,谓之有礼。易此必败〔6〕。”公会齐侯于泺,遂及文姜如齐。齐侯通焉〔7〕。公谪之〔8〕,以告。
【注释】
〔1〕有行:有出行的举动。
〔2〕申繻:见桓公六年注。
〔3〕家:指丈夫。
〔4〕室:妻子。
〔5〕渎:亵渎,轻慢。
〔6〕易:改变,违反。
〔7〕通:通奸。
〔8〕谪:责备。
【原文】
夏四月丙子,享公。使公子彭生乘公〔1〕,公薨于车〔2〕。
鲁人告于齐曰:“寡君畏君之威,不敢宁居〔3〕,来修旧好,礼成而不反〔4〕,无所归咎〔5〕,恶于诸侯。请以彭生除之。”齐人杀彭生。
【注释】
〔1〕乘公:扶持桓公上车。
〔2〕公薨于车:《公羊传》说齐襄公派彭生抱桓公上车时,故意拉折他的肋骨,所以桓公死在车上。
〔3〕宁居:安居不动。
〔4〕不反:没能回国。
〔5〕归咎:归罪于某人身上。
【原文】
秋,齐侯师于首止〔1〕,子亹会之,高渠弥相〔2〕。七月戊戌,齐人杀子亹而轘高渠弥〔3〕。祭仲逆郑子于陈而立之〔4〕。是行也,祭仲知之〔5〕,故称疾不往。人曰:“祭仲以知免。”仲曰:“信也。”
【注释】
〔1〕首止:卫地,在今河南睢县附近。
〔2〕相:做助手,任相礼。
〔3〕轘(huàn):车裂。
〔4〕郑子:昭公弟子仪。
〔5〕祭仲知之:祭仲知齐国不怀好意,曾劝子亹勿去。见《史记·郑世家》。
【原文】
周公欲弑庄王而立王子克〔1〕。辛伯告王〔2〕,遂与王杀周公黑肩。王子克奔燕〔3〕。
初,子仪有宠于桓王,桓王属诸周公。辛伯谏曰:“并后,匹嫡,两政,耦国,乱之本也。”周公弗从,故及。
【注释】
〔1〕王子克:庄王弟子仪。
〔2〕辛伯:周大夫。
〔3〕燕:指南燕。
【翻译】
[经]
十八年春,周历正月,桓公与齐襄公在泺地相会。
然后,桓公与夫人姜氏到齐国去。
夏四月丙子,桓公在齐国去世。
丁酉,桓公的灵柩从齐国运回鲁国。
秋七月。
冬十二月己丑,安葬我国国君桓公。
[传]
十八年春,桓公打算出行,于是和姜氏一起到齐国去。申繻说:“女子有自己的丈夫,男子有自己的妻子,不能够相互间不尊重,这就叫做有礼。违反了这一点,一定会坏事。”桓公与齐襄公在泺地相会,然后带着文姜去齐国。齐襄公与文姜私通。桓公责备文姜,文姜把这事告诉了齐襄公。
夏四月丙子,齐襄公宴请桓公。宴后让公子彭生扶持桓公登车,桓公死在车上。
鲁国人告诉齐国说:“我国国君敬畏君王的威严,不敢安居,所以到贵国来重修旧好。礼仪完成了他却没能回国,又没有人承担罪责,在诸侯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。请求杀死彭生以清除这种影响。”齐国人杀死了彭生。
秋,齐襄公率领军队驻扎在首丘,子亹前去会见,高渠弥为辅相。七月戊戌,齐国人杀死了子亹而车裂高渠弥。祭仲到陈国迎接郑子回国,立为国君。这次会见,祭仲明白齐人不怀好意,所以假托生病没去。有人说:“祭仲有先见之明所以免于难。”祭仲说:“确实如此。”
周公想杀死周庄王而立王子克为天子。辛伯报告了庄王,于是帮助庄王杀死周公黑肩。王子克逃亡到南燕。
起初,王子克受到周桓王的宠爱,桓王把他托付给周公。辛伯劝谏说:“妾的地位同王后,庶子等同嫡子,二卿有同等权力,大城市规模与都城相等,这都是祸乱的本源。”周公没有听从,所以遭到祸害。